导航菜单
首页 >  关于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午间沙龙的通知  > 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摘要:数字素养培育是全球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议题,也是塑造中小学生数字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加坡作为全球教育领先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进程,对教育数字化战略内容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更新,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在实施策略上,新加坡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持续发展:将数字素养深度融入学生学习过程、营造高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投入资金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分析上述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四点启示:一是优化先导性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强化顶层设计;二是将数字素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丰富教学方式;三是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支持;四是培训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提升其数字素养水平。

关键词: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34;G62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8-0062-11

作者简介:滕志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甘肃兰州 730070);马亚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与工作的方方面面。[1]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已把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开展面向全民的数字素养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2]数字素养教育是21世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旨在让儿童与青年掌握数字素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高效、周密地进行信息处理,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高效发展且具创新性,走向均衡、健康发展的信息化社会。[3]

我国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以便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融入并强化数字素养教育,但目前仍存在数字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实施途径单一等问题。新加坡作为数字素养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已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具有高度实证性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体系,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借鉴和实践范本,为我国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塑造数字教育新格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数字驱动的全方位创新变革趋势,致力于策略性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新加坡教育体系也发生深度变革,尤其是对数字素养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新加坡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方位的国家数字化战略

1985年,新加坡经济的低迷促使该国对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重新审视,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全球正处在数字技术爆发的关键时期,新加坡很快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是提升国家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于是,新加坡政府于1986年至1991年推出一系列“国家信息技术计划”;又于1992年至1999年推出“IT 2000——智慧岛计划”,提出将新加坡全岛建设成民众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的“智慧岛”。从2000年至2006年,新加坡政府在全岛推出“互联新加坡计划”。2006年起,新加坡政府又进一步推出一个为期10年的“智慧国2015计划”,描绘出信息技术、网络和数据无缝整合的智慧国家蓝图。在2014年推出的“智慧国2025计划”中,新加坡政府更是将人工智能视为新的未来技术前沿,并于2019年11月,发布一项为期11年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23年12月,新加坡又更新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版本。随着社会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素养成为人们融入数字社会的关键,为提升国民的数字素养,新加坡政府还及时推出《数字化就绪蓝图》(Digital Readiness Blueprint)等政策文件。

(二)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新加坡教育界需要进行深度变革。新加坡是最早提出全面整合技术与教育“总体规划”的国家之一,从1997年推出第一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ICT-in-Education Masterplan)[4]起,截至目前已陆续出台六个阶段性文件,前四个分别为MP1—MP4。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计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2023年,新加坡教育部又推出“以技术变革教育”(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为主题的《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EdTech Masterplan 2030)。

(三)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

新加坡教育部在1997年提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理念,力图培养思想活跃以及具有责任感的公民,以此应对21世纪的挑战。同年出台的MP1,与该理念一致,其愿景是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学习所提供的思维、学习和沟通技能。到2004年,这一理念进一步发展为“教的少,学的多”,强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热情的学生,关注优化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全球化、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新加坡教育部于2010年首次提出《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之后在2014和2023年陆续更新了《21世纪能力和学生成果框架》,致力于培养具有核心价值观和关键能力的公民,例如责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技能等。期间出台的MP3、MP4也秉承这一理念,旨在培养有辨别力、负责任的未来技术学习者,并要求开展高质量教学,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简而言之,新加坡的数字素养教育是在全方位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推动、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加坡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的学习方式、优化学校环境等方式,持续促进教育创新和进步,以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和需求。

二、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及目标

数字素养通常描述一个人使用、理解和评估数字技术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数字通信和在线工具的运用。在教育领域,数字素养作为一项重要能力,可以协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技术,并将数字技能运用到自主学习中,使其拥有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主动学习等品质,以便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面向此目标,新加坡不仅发布了全民数字素养框架,以确保每个新加坡公民能够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还专门推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使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培养,着力提升其数字素养水平。

(一)新加坡数字素养框架及目标

新加坡2018年6月发布的《数字化就绪蓝图》指出,做好数字化准备的关键成果之一是数字素养——拥有安全、有意义和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知识、理解和态度[5]。在此背景下,2019 年新加坡推出首个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框架《数字媒介与信息素养框架》(Digit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DMIL)旨在提供一个总体框架,指导现有的公共教育工作,以使新加坡公民能够成为有辨别力的信息消费者,充分理解和欣赏技术带来的可能性、问题和前景。

该框架主要包含新加坡公民数字素养发展的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解技术可以带来的好处、风险和可能性,以及在线平台和数字技术的运作方式;二是基本理解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三是知道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6]

其设定了五个关键的学习目标:理解技术可以带来的好处、风险和可能性;理解在线平台和数字技术的运作方式;理解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理解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护自己;理解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这些关键的学习目标内容广泛,既包括技能类的学习也包括品质类的学习,涵盖了新加坡公民应具备的数字素养。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内容以此为参照,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详细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

(二)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及目标

新加坡教育部于2020年启动“国家数字素养计划”(National Digital Literacy Programme,NDLP),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计划目标。新加坡还专门为中小学生设立了数字素养框架。该框架强调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发现、思考、应用和创造。[7]同时,根据《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的要求,该框架进一步分解为9项数字能力,以支持深化学校的数字素养,[8]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内容

1.发现

强调批判性地收集和评估数据来源,并以安全、可靠、负责任和有道德的方式使用数字资源。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寻找和评估信息的来源,以确保他们获取的信息是准确和可靠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这些信息,包括保护个人信息、避免网络欺诈,以及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此部分与九大数字能力的数字安全和安保、数字信息管理、数字责任相对应。

2.思考

强调解释和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包括如何解读数据、如何从数据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如何使用数据来支持他们的决策。此部分包括数据能力和计算思维。

3.应用

强调使用软件和设备,并且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和技术,包括软件和设备,以便在新的环境中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跟上技术的发展,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此部分与设备和软件操作、数字通用知识相对应,侧重于学生的数字技能层面。

4.创造

强调制作内容,以数字方式与他人互动和合作。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来创造新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内容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创作。此部分包含编码与编程、数字通信、协作与参与能力。

总的来说,这一框架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符合新加坡《21世纪能力和学生成果框架》所涉及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批判思维、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他塑”转变成“自塑”。此外,该框架涵盖内容广泛并且对应不同的能力域或具体能力,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水平是不同的。与能力域“发现”相比,能力域“创造”对学生的整体要求更高;并且每个能力域或每种具体能力都包括一种或多种目标表述,这说明学生要想掌握某种数字能力,可能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水平也不止一项。例如,在该框架内,每个教育层次的实施重点各不相同。对于小学阶段,重点是网络健康和编码,对于中学阶段,旨在提高计算技能,明确目标是“创建更强大的计算人才管道”。

三、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

新加坡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已将数字素养教育视作关键的教育目标。在《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而该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新加坡政府、学校所采取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在不同的领域得以实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数字素养深度融入学生学习过程

1.将数字素养融入课程设计

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设计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是教与学过程的关键一环,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数字素养教育,意味着将其纳入正式课程,数字素养教育系统化被提上日程。

首先,新加坡开设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专门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该国在2002年之前就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该课程名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独立、协作地学习;在中学阶段,该课程名为《设计与技术》,侧重于学生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创造,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产品,培养学生21世纪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在新加坡其他课程设计中也强调数字素养教育,旨在将数字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呈现。在各个学科中,尤其是数学和科学学科,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被广泛融入课程设计中。这种设计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际应用数字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新加坡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支持,在2020年实施的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鼓励有编码背景的学生编写程序以实现算法或解决数学问题,并要求教师在课程中寻找机会,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9]在2021年推出的修订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大纲中,涉及科学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包括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内的数字技术进展,以及学会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待当今的科学技术。[10]

2.将数字素养置于教材和资源建设中

数字教材是指电子媒介上的电子内容或互联网上显示的用于教育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将数字技术融入教科书,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可克服教育中的“无体验式”教学,通过虚拟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融入学习并分析解决问题情境,采用浸入式的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也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支持学生学习新体验。新加坡教科书中的工具主要用于计算、确认、联想和直观化,[11]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数字化教材。这些教材将现实生活例子与应用程序相结合,通过虚拟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具有互动性。

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也大力推广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新加坡学生学习空间”(Singapore Students Learning Space,SLS)是一个综合化的网络学习平台,旨在通过有目的地使用技术来改变新加坡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参与不同的学习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12]该学习空间根据学生应具备的21世纪能力,为其提供从小学到大学预科阶段主要科目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动画、互动、视频、评估和其他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多管齐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能够从多方位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水平。此外,数字化的教材和资源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

3.将数字素养嵌入实践活动中

新加坡还强调实践性学习,通过将数字素养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和项目设计中,使数字课堂体验与实体课堂更接近,因此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进行互动,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学习。例如,新加坡裕廊中学应用学习计划中的“智能和可持续城市生活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体验。该计划要求所有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将接受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包括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编码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具体来说,涵盖编码等第一层级的学习体验和使用3D打印技术、计算机语言、自主项目进行学习的第二层级学习体验。第二层级为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利用技术解决与城市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主要以学校举办的工作坊、比赛、夏令营等活动形式展开。[13]此计划能够实现以校内学科课程为中心、活动性课程为辅助进行的数字技能培养,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论技能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现实问题,切实提高自身的数字创造与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沉浸式数字课程和教材是为“数字原住民”的学习风格量身定制的,以帮助他们克服通常与非沉浸式环境和传统被动语言教学风格有关的语言学习障碍。[14]而新加坡积极采用科技和计算机技术,推广数字化教材和资源,以及强调切身体验和实践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实践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这些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参考。

(二)营造高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MP4文件强调要提供基础设施,从而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也呼应了泛在连接的特点。其包括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服务,使教师和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完成教学活动。

1.创建尖端的数字设备和网络环境

数字设备和网络环境构成新加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加坡学校均配备一流的数字设备和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比如,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调整和重制了应用学习计划目标,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以配备个人学习设备(Personal Learning Devices)。[15]这些设备在推动学校及应用学习成果的实现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的新月女子学校也不例外,该校每一位学生都配备了个人学习设备。这些设备预装了最新的多媒体编辑应用程序,以及各种教育应用程序,如Math VR等。[16]利用这些设备,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技术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经验。同时,全校范围内实现无线联网,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可以进行无线交流、协作和共享。学校甚至设立现场服务台,用于快速排除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汇集储存设备的个人仓库以便确保学生的设备安全。

学生在这种设备和网络环境中,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字技能。而高质量的网络环境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同时,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所有设备上都预装了教育部设备管理应用程序(Device Management Application)。该程序可以阻止不良网站的访问,让父母对孩子的在线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限制屏幕使用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且有益的网络环境中深入学习。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

2.定期更新数字设备

定期更新数字设备和确保其正常运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确保教学手段最优化,便于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还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设备的更新进度与先进的技术相匹配,也为数字创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加坡各学校定期进行设备更新,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和应用最新的教学技术。例如,从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新加坡教育部逐步将所有360所学校的设备环境转移到改进的学校标准ICT操作环境(The Schools Standard ICT Operating Environment)。[17]该操作环境提供了更强大的ICT基础设施,倾力满足未来ICT格局的挑战需求,能够执行更可靠和更高效的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了教学、学习和评估的进程。

随着学习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和运用,新加坡的数字化环境建设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泛在连接和有效利用。这标志着新加坡正在追求与最新科技同步,努力实现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加坡通过提供尖端设备和优质网络环境以及定期更新设备,确保了数字化环境的高质量和现代化,为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充分体现了新加坡在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三)投入资金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政府为数字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更新学校的数字设备,尽可能地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最新数字技术。自从1997年MP1颁布之后,该国投资约1亿新加坡元用于配备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为8∶l,并连接所有教室以接入互联网,开展教师使用技术培训,之后更是陆续为数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的“家庭上网计划”为符合资格的家庭提供为期两年的补贴光纤宽带连接,并可选择拥有平板电脑。[18]《数字化就绪蓝图》中提到该国通过津贴,将宽带接入扩展到所有家庭。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正在推出一项新的“DigitalAccess@Home”计划,为低收入的新加坡家庭提供补贴宽带和数字设备(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以加强数字包容性。[19]新加坡教育部也在2020年至2022年,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学生提供了每年200新加坡元的教育储蓄充值,这是在每年向中学生教育储蓄账户存入290新加坡元和小学生账户存入的230新加坡元的基础上提供的,为其购买数字设备提供资助。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约95%的新加坡中学生利用他们的教育储蓄账户购买了个人学习设备。[20]这些投入能够确保新加坡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数字设备,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新加坡的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也使新加坡的数字素养教育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

(四)重视培养教师的数字化能力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教育技术很少被吹捧为教育工作者的替代品。相反,教育技术被用来补充和增强学习,并作为一种使能者,为教育者提供新的能力。然而,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教育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如果教师没有掌握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技术,那么技术的潜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也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技术工具,专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数字技术培训。

新加坡高度重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大部分教育机构都转向在线模式,使网络教学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分离出来,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期间,新加坡启动了“教育研究资助计划”(Education Research Funding Program,ERFP),鼓励在学校和教室中设计、开发和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严谨的、注重创新的科学研究,用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质量。该计划的第五阶段(2023—2027年)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在评估素养、跨学科学习、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实践等方面。[21]其中,数字教学能力被特别强调。

为了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新加坡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这些培训和发展机会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而且也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例如,新加坡教师学院在2023年6月举行了一次名为“丰富的人工智能之旅:赋能教育、促进创新”的活动。[22]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探索新的技术工具,深入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挖掘人工智能数据源,以及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资源。这次活动的目标是培养教师的21世纪技能,如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深化他们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的理解。

此外,为了提高教师的能力并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了“教育工作者的未来技能”(Skills Future for Educators,SFEd)计划。该计划指出,教师应专注于加强在评估素养、探究式学习、差异化教学、特殊教育支持、电子教学法、品格与公民教育等六个领域的实践。[23]其中,电子教学法被列为六个优先领域之一。鼓励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从而加速和深化学习,使学习更加主动和个性化。这些培训和发展机会使教师能够掌握数字教育的技能,从而利用数字技术提供“个性化和自适应”教学,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四、对我国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启示

受益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可有效超越物理时空阻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提供新机遇。自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我国积极采取举措,开辟了教育数字化新局面。但目前尚处于转型起步阶段,理性审思数字时代的红利和福祉背后隐匿的风险隐忧后发现,数字技术与教育实践耦合性尚有破缺[24]。因此,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我国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数字化战略,基于自身地域和校情,借鉴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举措的有益经验,进而促进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字人”。

(一)优化先导性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强化顶层设计

数字素养框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指导标准,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提出“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25]然而对于我国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需涵盖哪些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呈现,尚需专门的政策对此进行系统化论述。

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详细、可操作化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并且该框架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呈逐级递增态势,致力于满足数字时代的教育要求,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厘清“什么是中小学生数字素养”以及“为什么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等问题。其次,要组织各行业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商讨数字素养具体构成,并进行差异化细分,涵盖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数字知识、能力和态度,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快高质量数字素养教育进程,进而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最后,应通过定期开展规模化测评,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数字素养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数字素养框架,使其更加符合当下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水平。

(二)将数字素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丰富教学方式

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盛行及其驱动下的课堂变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师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对数字设备的简单应用阶段。[26]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也仅仅将数字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导致数字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只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知识整合、融合创新的效果。

新加坡每个中小学校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也将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另外,还通过学校俱乐部或应用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该国以独立课程、跨学科课程、项目活动等方式,将数字素养融入学校教育中,以优化教学方式,扩展教学资源。

首先,要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出现占课甚至取消课程的现象。其次,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它视为必修课程,是中小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教学上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大数据等新型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中,打造具备沉浸式体验的虚拟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7]最后,还需将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数字思维的逻辑穿插于课程设计之中,如将网络道德、数字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内容纳入道法课程,将数据处理、电子文件整理与管理等内容纳入劳动课程,将图像处理、智能绘画等内容纳入艺术课程,从思维模式及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三)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支持

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关键要素。新加坡中小学校拥有先进的数字设备,以及最新的多媒体编辑应用程序、各种教育应用程序等,这都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助推器。

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超过3/4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可见,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数字教学设备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首先,应设独立的数字素养教育资金,专门用于中小学生数字设备建设。如可与互联网公司或科技公司进行公益合作,利用社会力量集资,协同推进数字硬件设施建设。其次,要重视数字基础设施进校园。一是可在中小学校引入虚拟仿真、3D等新型设备,实现教学空间的改变,营造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二是可为中小学生提供个人学习设备,促进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和工具软件的应用;三是可提供高速宽带,保证网络的畅通,便于快速访问并及时精准地获取数字信息。上述途径都致力于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筑牢数字学校关键底座。

(四)培训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技术和教育理念密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表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与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28]当前,我国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具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科学教育等学科背景,少数受过数字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字人文、数字计算等与数字素养相关的专业知识训练。[29]因此,要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数字能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新加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大型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并且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增加了数字技术内容,以确保教师在传授数字技术的过程中,能将其有效融入教学之中。

未来,我国应设置专门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从职前、职中到职后,按阶段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如职前要加强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训,提高数字化教师的准入门槛;职中可开展网络研讨会、在线同侪辅导等活动,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及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职后可开展教师数字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检验教师培训成果,加强专业教师培训质量。通过不断更新和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其适应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环境,进而在数字素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彩华.数字化时代中国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及提升[J].青年学报,2021(4):64-70.

[2]高欣峰,朱慧敏,庞丹书.教育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策略的国际镜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38-45.

[3]HANS C. Digitale geletterdheid in het voortgezet onderwijs: Vaardigheden en attitudes voor de 21ste eeuw[M]. Amsterdam: KNAW, 2012.

[4]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Ou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ey[EB/OL]. (2023-09-20)[2023-10-25].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educational-technology-journey.

[5][19]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Digital readiness blueprint[R/OL]. (2018-06)[2023-10-23]. https://www.mci.gov.sg/files/dr%20blueprint.pdf.

[6]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Digit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R/OL]. (2019-07-08)[2023-10-23]. https://www.mci.gov.sg/files/mci%20dmil%20framework.pdf.

[7][23]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Moe fy2020 committee of supply debate response by minister for education ong ye kung[EB/OL]. (2020-03-04)[2023-08-15]. https://www.moe.gov.sg/news/speeches/20200304-moe-fy2020-committee-of-supply-debate-response-by-minister-for-education-ong-ye-kung.

[8]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More support for schools and students to shape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 (2023-09-20)[2023-10-07]. https://www.moe.gov.sg/news/press-releases/20230920-more-support-for-schools-and-students-to-shape-the-future-of-learning.

[9]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Mathmatics syllabuses[R/OL]. (2020)[2023-08-25]. 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econdary/syllabuses/maths/2020-express_na-maths_syllabuses.pdf.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Science syllabuses[R/OL]. (2021)[2023-08-25]. 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secondary/syllabus-es/science/2021-science-syllabus-lower-secondary.pdf.

[11]JADRANKO T P, LJERKA L.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education[A]. In 13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 Seville: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6291-6297.

[12]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tudent learning space(SLS)[EB/OL]. (2023-10-26)[2023-10-30].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student-learning-space.

[13]Jurong Secondary School of Singapore. 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ALP)[EB/OL]. (2024-07-05)[2024-07-15]. https://www.jurongsec.moe.edu.sg/jss-experience/enhanced-jss-experience/applied-learning-programme-alp.

[14]Skills Nation. Singapore state of EdTech report 2022[R/OL]. (2022-06-08)[2023-10-23]. https://skillsnation.co/sea_ edtechreport/.

[15]Canberra Primary School of Singapore. 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EB/OL]. (2022)[2023-08-25]. https://www.canberrapri.moe.edu.sg/our-programmes/applied-learning-programme.

[16]Crescent Girls’ School. Crescent academy for digital-age learning[EB/OL]. [2023-08-25]. https://www.crescent.edu.sg/cradle/crescent-academy-for-digital-age-learning/.

[17]Government Technology Agency of Singapore. Next-level upgrades for school tech[EB/OL]. (2017-07-13)[2023-08-25]. https://www.tech.gov.sg/media/technews/next-level-upgrades-for-school-tech.

[18][22]Academy of Singapore Teachers(AST). An enriching journey into AI: Empowering education and fostering innovation[R/OL]. (2023-05-22)[2023-08-25]. https://academyofsingaporeteachers.moe.edu.sg/files/aisg%20wa%20-%20kent%20cheong.pdf.

[20]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Edusave usage for national digital literacy programme[EB/OL]. (2023-02-28)[2023-08-15]. https://www.moe.gov.sg/news/parliamentary-replies/20230228-edusave-usage-for-national-digital-literacy-programme.

[21]Education Research Funding Programme Office. 29RFP education research funding programme(ERFP)grant call briefing[R/OL]. (2023-04-11)[2023-08-25]. https://erfp.edu.sg/wp-content/uploads/2023/04/29RFP-ERFP-Grant-Call-Briefing.pdf.

[24]荆鹏,吕立杰.弥合数字鸿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镜鉴与本土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2):46-56.

[25]中国网信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3-12-07].https://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26]李晓静,刘祎宁,冯紫薇.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基于东中西部中学生深度访谈的NVivo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3(4):32-41.

[27]白现萍,刘亚娟.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4):32-40.

[28]散国伟,余丽芹,梁伟维,等.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多层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8):86-93.

[29]赵芳.荷兰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23(4):75-81.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Cultivating Digital Literacy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Singapore

Zhiyan TENG, Yajie M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Abstract: Digital literacy is at the heart of the glob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shaping the digital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capabilit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s a global education leader, Singapore has been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fostering digital literacy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ince the 1990s, updating the content of its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era, and clarify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ossess at the basic education level. In terms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Singapore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main ways: deeply integrating digital literacy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creating a high-end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vesting fund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above experience,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of inspiration can be put forward for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first, optimizing the pioneering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framework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second, integrating digital literacy into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o 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thir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o provide hardware support; and fourth, training teachers’ digital teaching capacity to enhance their digital literacy level.

Keywords: Singap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编辑:李晓萍校对:王天鹏

相关推荐: